特别是在21世纪前十年间,美国的重心集中在中东区域,而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相对较少。
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后,美国高层于2011年后迅速推出了名为“转向亚太”的战略,逐步把军事资源的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此战略意在联合该地区的传统伙伴,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共同平衡中国在区域内的力量。
近年来,美国频繁介入南海及台湾海峡事务的背后,有着其深层的考量。当前,鉴于中国军事实力的显著增强,以及台海、南海地区紧张局势的升级,美国正着手探索新的战略思维。其目的在于,面对未来可能与中国发生的冲突,除了传统的航母战术外,能发掘出更多获胜的手段。
【1,航母+战机并非“决战兵器”】
相较于其他所有对手,美国在军事上最为显著的优势体现在其更为强大的海上与空中实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满足全球范围内的军事行动需求,美国一直采取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战略。
在这种看法里,航空母舰构成了美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核心支柱,是舰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舰载机自航母起飞,装备有空对空导弹、空射反舰导弹及多种对地攻击武器。凭借空中平台的迅速与灵活,它们在争夺制空权及实施对敌打击任务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美军舰队中,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及潜艇担当起“航母守护者”的任务,负责为航母提供防空和反潜防护。伴随航母行动的运输舰,则充当了航母编队的流动补给站。
当前,美国海军装备有航母共计11艘,其中含括10艘“尼米兹”级别与1艘“福特”级别。预计在2025年,还将有第二艘“福特”级别的航母“肯尼迪”号加入现役。
这些航空母舰在设计上均具备超过10万吨的满载排水能力,并且有能力装载85架以上的舰载机,属于大型超级航母的范畴。
在这些任务中,SH-60系列直升机执行反潜、搜索与救援及侦察职责,而EA-18G战斗机则专注于电子对抗和反辐射任务。C-2飞机被用于物资运输,同时,E-2D预警机能够与F/A-18超级大黄蜂和F-35C战斗机协同,进行空中作战并提供预警支持。
在这些战斗机中,核心的攻击力量无疑是F-35C与超级大黄蜂。F-35C的数量通常保持在大约十架,而超级大黄蜂的数量则在三十至三十六架之间。战斗时,F-35利用其隐身特性夺取空中优势,突破敌方的防御线。随后,载弹量更大的超级大黄蜂会集中火力进行攻击。这是美军舰载机的主要战斗方式。
采用此战略,美国在过往对抗南联盟及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冲突中屡获成功。然而,面对诸如中国这样军事实力强大,尤其是防空体系健全且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对手时,依赖航母与舰载机的战术组合可能不再保证胜利。
实际上,中国沿海地区已构筑起一个相当周全的防空网络。其中,部署有空警-2000与空警-600等型号的预警机,这些预警机与地面雷达以及神盾驱逐舰相互协同,形成了一个海陆空联动的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具备强大的探测能力,能够高效地识别并追踪美军可能发起的空中威胁。
中国的防空体系,包含红旗-9、红旗-16、红旗-22以及红旗-17防空导弹系统,辅以高射炮,能够有效应对远、中、近不同距离的空中威胁。对抗美军战斗机、战斧巡航导弹、鱼叉反舰导弹、无人机及各类制导武器,对这些系统而言,并不构成过分严峻的挑战。
中国空军的战略部署中,亦可派遣苏-30、苏-35、歼-16及歼-20战斗机,与美军航母上的舰载机进行交锋,双方能够形成势均力敌的对抗局面。
此外,鉴于美军航母编队长途跋涉,其海上平台所能搭载的舰载机数量,相较于陆基平台,始终处于劣势。解放军则可充分利用沿海省份的众多陆基机场,从而在数量上对美军航母编队形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中国有能力通过沿海部署的地面反舰导弹系统,以及具备高超音速飞行能力的东风-21和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对美军航母实施远程且精准的打击,这使得美军航母面临被摧毁的风险。
针对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潜在威胁,就连美国的高层管理者也表示出了相应的忧虑。
有观点认为,部分美国智库预测,若中美发生冲突,美国部署在前沿的航母战斗群及位于第一岛链的海军基地与机场,或将面临解放军东风导弹首轮打击的严重威胁,存在被摧毁的风险。
针对此情境,美国方面提出了一项战术构想,即利用战略轰炸机与运输机搭载远程导弹,在中国防空系统覆盖范围之外实施远距离攻击策略。
此战略的核心支撑在于美军所装备的AGM-158与AGM-183A两款导弹。
【2,远程导弹打击战术】
首要提及的是,AGM-183A本质上归类于高超音速武器范畴。依据推进机制的差异,现有的高超音速导弹大致能够被分为两种:一种是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另一种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关于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其能够飞行至超过30千米的高空。不同于弹道导弹会穿越大气层,该飞行器在第一级助推器发射后,会在大气层内部进行灵活机动。在接近目标时,它会以超过5倍音速的速度迅速打击。俄罗斯研发的匕首导弹,便是此类飞行器的实例。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采用的动力系统是超燃冲压发动机,其设计目的是将导弹的飞行速度提升至5马赫及以上。
其飞行高度保持在3万米以下,采用非抛物线路径进行移动,相比之前,此种机动方式更为灵活多变。
AGM-183A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发射机制,即在导弹主体上安装了一个类似于陆军战术导弹尾部的助推装置。这一装置由美国的战略轰炸机或F-15E战机携带。当飞机在高空高速飞行时,利用其产生的加速度以及助推装置提供的额外推力,将导弹发射出去,进而实现超高音速的飞行状态。显而易见,它是一种典型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
据美国空军介绍,AGM-183A在助推器启动后,速度能提升至约20倍音速,且其飞行距离可达大约1600千米。
美国先前已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穆古角和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对该型导弹实施了数次试验,导弹的飞行速率以及精确打击效能均得到了相应的确认。
2024年3月10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完成了对该武器的最终试验。
测试中,AGM-183A导弹由一架B-52战略轰炸机自关岛升空携带。轰炸机飞行一段距离后,发射了该导弹,它成功击中了位于关岛以东4000公里处的夸贾林环礁预定目标。
据此可知,AGM-183A导弹具备相当强大的远程打击效能。测试刚刚落幕,其研发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便迅速宣布已具备量产条件,这表明该导弹未来定将在美国空军中占据一席之地。
若美军开始广泛部署AGM-183A武器系统,则标志着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技术层面,已具备与俄罗斯、中国等对手相当的对抗实力。
美国早期提出的,在一小时内利用常规武器实现全球打击能力的构想,现已具备了实现的基础。
实际上,高超音速导弹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其极高的速度。这种高速特性导致当前的大部分防空系统难以对其进行成功的拦截。
由于飞行器速度的提升,雷达对其追踪与锁定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实现成功拦截变得极为不易。
另外,考虑到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物体的速度越快,其具备的动能就越大,因此,高超音速导弹所造成的动能穿透伤害相较于亚音速武器会更为显著。
因此,美国军队有能力采用高超音速导弹,作为替代高成本钻地弹的方案,对地下坚固防御设施实施更为有效的攻击。这一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AGM-158是一款亚音速巡航导弹,也被称作JASSM,其研发工作由洛马公司承担。尽管它的飞行速度不及高超音速武器,但它具备后者难以复制的特点,即出色的隐身性能。
AGM-158采用了流线型的低矮设计,缩减了其在雷达上的可见性,并且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不会释放任何电磁辐射。因此,敌方雷达往往只能在距离约30公里的范围内探测到它的存在。这一距离已经进入了末端防空区域,相较于中程防空,在此阶段进行拦截的成功率显著降低。
AGM-158所装载的战斗部重量大约为460公斤。它在接近目标前,能通过多种手段识别目标,包括地形匹配技术、红外探测以及毫米波雷达等。此外,它还能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及具体部位,灵活选择优先攻击的对象,展现出高度的智能化特点。同时,该导弹的打击精度极高,误差能保持在3米以下。
AGM-158的标准型号拥有370公里的射程限制,而其扩展射程版本则能将这一距离提升至大约920公里,从而赋予了它进行远程攻击的能力。
AGM-158与AGM-183A导弹均可由战略轰炸机和运输机搭载。借助这些飞行器超过6000公里的行动范围,加之导弹自身的飞行距离与穿透防御的能力,这些武器系统无疑对解放军构成了显著的挑战。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全球范围内的其他任何军事力量,其装备的防空导弹系统,其有效射程通常不会超过260公里的限制。同样,战斗机的实际作战半径也普遍维持在1800公里以内。而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武器系统的实际使用距离和覆盖范围往往还会进一步缩减。
根据这两款装备,特别是JASSM导弹,美国智库CICS认为,在没有航母和战斗机支持的情况下,美军在与中国的海空对抗中,获胜的可能性可达到92%。
针对此情况,人民解放军需致力于提升远程防空效能,增加歼-16战斗机的部署数量,并考虑建造更多航空母舰。这些力量应被前置部署于第一岛链的外围,以有效扩展防空范围。同时,中国应加速研发具有隐身能力的巡航导弹以及空射高超音速导弹,以弥补当前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主要依靠陆基发射的现状。